农技语

位置:首页 > 致富周边 > 科普

水稻纹枯病发病特点及防治方法

科普2.14W
水稻纹枯病发病特点及防治方法

一、症状

又称云纹病。苗期至穗期都可发病。叶鞘染病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渍状边缘模糊小斑,后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形,中部呈灰绿色或灰褐色,湿度低时中部呈淡黄或灰白色,中部组织破坏呈半透明状,边缘暗褐。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规则状云纹斑,常致叶片发黄枯死。叶片染病病斑也呈云纹状,边缘褪黄,发病快时病斑呈污绿色,叶片很快腐烂,茎杆受害症状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易折。穗颈部受害初为污绿色,后变灰褐,常不能抽穗,抽穗的秕谷多,千粒重下降。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网状菌丝,后汇聚成白色菌丝团,形成菌核,菌核深褐色,易脱落。高温条件下病斑上产生一层白色粉霉层即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

二、传播途径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上或在田间杂草等其它寄主上越冬。翌春春灌时菌核漂浮于水面与其它杂物混在一起,插秧后菌核粘附于稻株近水面的叶鞘上,条件适宜生出菌丝侵入叶鞘组织为害,气生菌丝又侵染近邻植株。水稻拔节期病情开始激增,病害向横向、纵向扩展,抽穗前以叶鞘为害为主,抽穗后向叶片、穗颈部扩展。早期落入水中菌核也可引发稻株再侵染。早稻菌核是晚稻纹枯病的主要侵染源。

三、发病条件

菌核数量是引起发病的主要原因。每667m2有6万粒以上菌核,遇适宜条件就可引发纹枯病流行。高温高湿是发病的另一主要因素,气温18―24℃都可发生,以22―28℃最适。发病相对湿度70%―96%,90%以上最适。菌丝生长温限10―38℃,菌核在12―40℃都能形成,菌核形成最适温度28―32℃。相对湿度95%以上时,菌核就可萌发形成菌丝。6―10天后又可形成新的菌核。日光能抑制菌丝生长促进菌核的形成。水稻纹枯病适宜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和流行。生长前期雨日多、湿度大、气温偏低,病情扩展缓慢,中后期湿度大、气温高,病情迅速扩展,后期高温干燥抑制了病情。气温20℃以上,相对湿度大于90%,纹枯病开始发生,气温在28―32℃,遇连续降雨,病害发展迅速。气温降至20℃以下,田间相对湿度小于85%,发病迟缓或停止发病。长期深灌,偏施、迟施氮肥,水稻郁闭,徒长促进纹枯病发生和蔓延。

四、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是水稻和病原菌相互作用的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的结果,水稻植株具蜡质层,硅化细胞是抵抗和延缓病原菌侵入的一种机械障碍,是衡量品种抗病性指标,也是鉴别品种抗病性的一种快速手段。水稻对纹枯病抗性高的资源较少,应创造条件提高水稻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

(2)打涝菌核,减少菌源。要每季大面积打捞并带出田外深埋。

(3)加强栽培管理,施足基肥,追肥早施,不可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使水稻前期不披叶,中期不徒长,后期不贪青。灌水做到分蘖浅水、够苗露田、晒田促根、肥田重晒、瘦田轻晒,长穗湿润、不早断水、防止早衰,要掌握“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

(4)药剂防治:破口前5―7天和齐穗期各用30%苯、丙环唑(爱苗)乳油l5毫升进行防治,单晚,连作晚稻分蘖期病情超过防治指标时,每亩可用5%井冈霉素水剂150毫升加水50千克均匀喷雾。用30%苯甲丙环唑(爱苗)可兼治稻曲害、稻瘟病、紫秆病、胡麻叶斑病、粒黑粉病等多种水稻中后期病害,并有明显的增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