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语

位置:首页 > 致富周边 > 科普

种植大豆如何防治大豆疫霉根腐病?

科普1.53W
种植大豆如何防治大豆疫霉根腐病?

一、大豆疫霉根腐病症状及危害

大豆疫霉根腐病又叫大豆疫病、大豆疫霉病,在大豆各生育期均可发病。其危害极其严重,具毁灭性,可引起大豆绝产。

目前,有关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发生和为害的报道主要来自黑龙江三江平原,发病率在3%~5%左右。

1、苗期受害症状:苗期发病,在种子萌发前可引起种子腐烂;在种子萌发后,大豆种子萌发生根时即可被病菌侵染,受害根及下胚轴呈棕褐色。出苗后由于近地表植株茎部出现水浸状病斑,根或茎基部腐烂而萎蔫或死亡,根变褐,软化,直达子叶节。

2、成株期受害症状:成株期症状表现为先下部叶片变黄,并向上扩展,随后上部叶片逐渐变黄并很快萎蔫,茎基有黑褐色凹陷条状病斑,并可向上扩展延至10~11节位。发病轻时,症状常仅限于侧根腐烂,植株并不死亡,表现出矮化和轻度失绿,症状与缺氮相似,病株荚数明显减少,空荚、瘪荚较多,籽粒皱缩。发病重时整株枯萎死亡,但植株不倒伏,叶片不脱落。此时,剖开茎可见维管束变褐色。成株期发病植株的病茎节位也有病荚产生,其症状为绿色,豆荚基部初期出现水浸状斑,病斑逐渐变褐并从荚柄向上蔓延至荚尖,最后整个豆荚变枯呈黄褐色,种子失水干瘪。

二、大豆疫霉根腐病传播途径

1、大豆疫霉根腐病的病菌为典型的土传病菌,病原以抗逆性很强的卵孢子在土壤中的大豆残体中越冬。卵孢子在土壤中可存活多年,当条件适宜时萌发产生大量的游动孢子囊和游动孢子进行初侵染。

2、大豆疫霉根腐病在田间可以通过流水进行远距离传播,以侵染大豆根部为主,但带菌土壤颗粒随风雨飞溅可引起叶片发病。湿度大时,可蔓延至叶柄和基部。大豆生长季节,在病部不断产生大量的孢子囊和游动孢子,可进行多次再侵染。

另外,大豆疫霉病菌可通过病残体、土壤及种子表面粘附的卵孢子,甚至种皮内的卵孢子作远距离传播。

3、大豆疫霉根腐病的菌丝体生长一定时期,在温湿度条件适宜的时候,进行无性繁殖,产生孢子囊,在作物的生长季节可以反复多次地进行再侵染。当外界环境条件不适宜时便产生厚垣孢子,或由雌雄配子体配合形成卵孢子以休眠的状态抵御不良环境。卵孢子可以在土壤中存活多年,当外界条件适宜时,卵孢子可直接萌发产生芽管,当接触到固体表面时芽管膨大产生附着胞,然后马上从附着胞上产生菌丝。休眠孢子也可产生孢子囊,当下大雨或灌溉土壤,水分饱和时,孢子囊释放大量的游动孢子,游动孢子遇上大豆根以后,先形成休止孢子,后萌发侵入,产生菌丝在寄主细胞间蔓延,形成球状或指状吸器汲取营养,同时还可形成大量卵孢子。所以,水分饱和的土壤是侵染的必要条件。

三、大豆疫霉根腐病发病原因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发生与流行主要决定于品种的抗病性、土壤湿度和栽培制度等。在土壤温度为15~20℃时,遇大雨田间积水的病区,此病发生严重。土壤长时间积水是发病必要条件。地势低洼、土壤为黏土且排排水不良,重茬地,发病重。土壤中病原线虫多,加重病害的发生。

四、大豆疫霉根腐病预防措施

1、加强普查及检疫工作。

2、利用抗病品种。当前主栽大豆品种间对大豆疫霉菌抗病性有明显差异,在调查清楚当地主要生理小种的前提下,利用相应的抗病品种可以控制病害发展和蔓延。如绥农10、绥农11、绥农4号、农林24、农林34、吉林1号、吉林3号、黑河3号、黑河七号、呼95-450、呼94-151、呼95-442等。

3、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深耕及中耕培土。雨后及时排除积水防止湿气滞留。一切降低土壤含水量的措施都可有效防止该病害的发生。用非寄主作物与大豆轮作也可以减少该病害的发生。

五、大豆疫霉根腐病防治农药

1、应用药剂拌种防治该病害效果明显,是一项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值得推广应用。用种子重量0.3%的3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或0.3%的72%克露可湿性粉剂,或0.3%的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拌种。

2、在发病初期喷或浇灌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900倍液,于田间发病初期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