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语

位置:首页 > 致富周边 > 科普

高海拔地区秀珍菇反季节无公害栽培技术

科普2.05W

秀珍菇形态秀丽,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极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市场销量及栽培量逐年上升,是一种极具开发前景的食用菌。高山台地有着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和生态资源的优势,十分有利秀珍菇的夏季无公害栽培,现将这一技术介绍如下。

高海拔地区秀珍菇反季节无公害栽培技术

1、秀珍菇的生物学特性

1.1营养。秀珍菇属木腐菌,对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都具有较强的分解能力。生产中常用的原料主要有棉籽壳、阔叶树木屑及玉米芯、甘蔗渣等作物秸杆。辅料主要有麦麸、米糠、石膏、石灰等。配料时要控制好培养料的C/N,为提高菇品质量创造适合的营养条件。

1.2温度。秀珍菇属于中温型菌类,其菌丝生长的温度为3—28℃,最适发菌温度为25℃;子实体的生长温度为5℃—27℃,最适温度为15℃一20℃;出菇温度为15℃一25℃,最适温度为18℃—22℃,出菇时还需要8℃一lO℃温差刺激才能出菇。

1.3湿度。培养料的含水量视具体原料而定。生产上常用的棉籽壳与木屑的混合料应掌握在60%—65%。发菌阶段对空气湿度没有太大的要求;出菇阶段的空气温度要提高到90%—95%左右;子实体生长阶段的空气湿度为90%左右,但湿度过高又会影响菌盖与菌柄的正常分化。

1.4氧气。秀珍菇属于好气性菌类,菌丝生长阶段及子实体生长阶段都要求足够的氧气供给,供氧不足会造成发菌不良和畸形菇的发生。但无论在哪个生长阶段,秀珍菇都具有一定的耐二氧化碳能力,出菇时还可将控N--氧化碳的浓度作为提高菇品质量的重要手段。

1.5PH值。秀珍菇最适宜的PH值为7.2—7.5。生产上常用2%一3%的生石灰调节培养料的PH值,不仅能促进菌丝生长,而且还能抑制夏季高温期间霉菌的生长。

1.6光照。秀珍菇发菌不需要光照,完全黑暗的条件下菌丝能正常生长。但在出菇时要给予必要的光照刺激才能实现正常出菇。光照还对菇的品质造成很大的影响,光照度越大,菇的颜色越深;光照度越小,菇的颜色越浅;同时光照度越小,空气湿度越大,菇脚越长。

2、反季节无公害栽培技术

2.1栽培季节

根据市场需求,最好安排是在6—8月出菇上市。同时结合荷地镇的气候特点和无公害栽培的要求,在季节安排上“宜早不宜迟”。规模化种植可安排4月初开始制作菌包,发菌在5月底结束,6月初就能开始出菇。这样既能保证菌包成活率,提高菌丝抵抗病虫害的能力,为无公害化的出菇管理打下基础;又能使第一潮菇集中在较为适宜的温度时段出菇,提高产量和质量;同时这一时期上市的秀珍菇售价高,可大大提高了菇农的经济效益。

2.2场地选择

栽培场地应选择在交通方便、水源充足、水质良好、燃料供应及时、电力有保证的村庄。栽培场的周围要求空气流通,环境质量好(主要是空气质量和水源质量),不得建在酿造厂、屠宰场、医院及垃圾场的附近。根据实地考察荷地镇的多数地方都能满足上述要求。

2.3菇棚搭建

搭棚的技术要求同常规香菇棚(主要有荫棚和高棚两种模式),因此可充分利用原有的香菇“夏闲棚”进行出菇管理。但对菇棚要进行必要的改造,主要是加厚菇棚四周和棚顶的遮盖物,在菇棚四周及棚内开设灌、排水沟。秀珍菇对光线的需求不如香菇,夏季栽培秀珍菇一定要创造条件合理控制菇棚光线度,一般以人走进菇棚后能模糊看到报纸上的字迹为好。菌包入棚前半个月对菇棚进行无害化处理,清除场地垃圾,并用生物农药(如菊脂类农药)喷施后关闭菇棚四周薄膜10小时以上,防止滋生蚊虫。

2.4品种选择

秀珍菇的品种大致可分为中低温型、中高温型及相对高温型。由于夏季自然温度偏高,应选用适应性强、产量高、品质好、转潮快、生长周期短、抗病虫能力强的高温型品种。该品种色泽灰白,菌肉稍厚,不易开伞,非常适合市场需求。2.5原料质量控制及培养料的配制应选用无公害原料作为栽培基质。木屑为主的原料,一般受污染的机会较少,只需曝晒1—2天就可达到无公害的要求。棉籽壳的农药残留度较高,应用石灰浸泡后堆制发酵2天,降低原料中的有害物质。麦麸等N源辅料要求新鲜、无污染,无发霉变质,贮藏得当等。培养料用水及栽培过程中的喷洒、灌溉、产品加工用水,要符合国家食品用水的相关标准。荷地一带的山间溪水、泉水均能满足上述要求,但要注意防止水源污染。

培养料的配方为棉籽壳36%、木屑35%、麦麸23%,玉米粉2%、红糖l%,石膏1%,石灰2%。选用17×33的塑料袋,以500克(干料)/袋的标准配制培养料,先将棉籽壳、木屑等主料混合均匀,麦麸等其它辅料可单独混合均匀后再放入主料中,而后一边搅拌一边洒水,使培养料含水量达到60%—65%,实际生产中以中等劳力用手紧握培养料,指缝间出现水痕而不往下滴为准。配料中最为关键的是严格控制培养料的C/N及含水量,C/N过高,培养料过干或过湿都会对今后的发菌、出菇管理造成严重的影响。培养料装袋、灭菌、接种按常规操作,接种时气雾消毒的用量要达到无公害的要求。

2.6发菌管理

发菌宜选择在阴凉、通风、卫生的场地进行,避免阳光直射及与鸡、鸭同室,发菌场地也要先行无害化消毒处理。发菌阶段重点是控制温度及适时通风换气。接种后的菌包要及时堆垛,菌包底对底、两头分别朝外,横躺着一字排开,一般可堆8—10层,高度控制在1.2米以内,堆与堆之间留出O.5米的过道,堆垛的方向要与门窗的方向保持一致,以利通风。有条件的可以将菌包直立在地面或层架上,这样的发菌效果更佳。切忌在温度偏高的时期堆成大堆,避免造成烧堆。发菌期间要经常检查温度和发菌情况,并同时进行通风换气,温度太高时要避免在中午通风,可以安排在清晨、傍晚及夜间进行通风,每次通风O.5小时左右。发菌期间还要及时翻堆,全程至少翻堆2次。第一次翻堆在菌丝封面后往下生长2厘米左右时进行,翻堆时上下左右调换菌包的位置,以利各个菌包发菌均匀,同时调整堆垛的大小,以降低室内温度。翻堆时结合检查杂菌污染情况,污染特别严重的要及时处理掉,污染较轻的可单独摆放视发菌情况另行处理。只要管理得当,温度适宜,接种后40—45天菌丝即可满袋。

2.7出菇管理

菌包发菌结束后经过一周左右的生理成熟期,再加以必要的出菇管理措施即可实现出菇。为适应市场的需求,产业化栽培秀珍菇应遵循”统一、分批、有序”的原则安排菌包上架脱袋,即根据具体的天气情况保证全村一定量的菌包统一入棚上架,农户按照各自的生产情况分批上架,以实现有序出菇、均衡上市的目的。出菇管理中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2.7.1菌包上架。菌包可直接横躺摆放于层架上,每层架最多摆放二层菌包。为了获得适宜的出菇温度,菌包原则上尽量摆放于棚架较低的层架上,层与层之间可垫一条竹片以利散热。菌包上架后不可马上开袋,经过2天待菌包适应棚内环境后方可开袋。开袋时沿袋口卷至菌包料面3厘米左右,注意不可卷至平料面处或用剪刀剪断袋口薄膜。

2.7.2催蕾。催蕾的主要措施是机械振动、温差刺激和一定的散射光刺激。菌包人棚时的挑运已经满足了振动催蕾的要求,关键是创造条件制造温差,整齐出菇。在自然温差达不到要求的情况下,可在傍晚往菇棚顶及四周喷冷水,并在夜间往棚内灌水提高温差。同时不能忽视棚内的空气温度及散射光刺激,催蕾时菇棚始保持95%左右的空气湿度及一定的散射光刺激,是正常出菇不可或缺的条件。

2.7.3合理调节温、湿、光、气。子实体生长阶段要根据自然条件对温度、湿度、光照、空气四大因素有机协调管理。夏季温度偏高,水分散发较快,水分管理是保持棚内适宜的生长条件的最重要环节。当温度高于25℃,可采用往棚外四周表面浇水,往棚内空间多喷雾状水,往棚内地沟灌水等方法实现降温和增湿。但值得注意的是菇棚内不能长时间保持高湿状态,发现料面有积水要及时处理,防止滋生杂菌。子实体生长期间对氧气的需求增加,氧气不足时容易长畸形菇,因此出菇期间要给予必要的通风换气,但又要避免过大的通风量造成的菇体开裂、菌包发干,一般早、中、晚各一次,每次控制在30分钟左右。菇棚内的光照情况对秀珍菇的质量影响较大,可通过控制菇棚的光照提高秀珍菇的质量,菇棚内的光线较栽培香菇时适当调低,既可延迟开伞,又可增加菇的商品色泽度。

2.7.4潮间管理。每潮菇采摘结束后,要及时清除料面的菇脚残渣,并进行搔菌处理,挖去菌包表面的老菌皮。同时适当降低菇棚的空气湿度,让菌包养菌5—7天后再进行第二潮菇的管理。

2.7.5采收、分类及贮存。当秀珍菇的子实体菌盖平展,边缘内卷,菇盖直径为2—2.5厘米,未进入快速生长期时开始采收。由于秀珍菇会出现丛生菇,不可图快整丛取下,正确的方法是用剪刀将符合收购标准的菇体剪下,小菇待长大后再剪下。采收后的秀珍菇要及时送入冷库冷藏,5℃——8℃的低温可存放20小时以上。

秀珍菇一般分为一级菇、二级菇及等外菇,具体为以下标准:

一级菇:菌盖直径2—3厘米,菇体长度4—6厘米,菌柄不带残渣,菌盖灰白、无裂边,菌柄白色,含水量85%,无任何发黄、农药残留等异常情况。

二级菇:菌盖直径3—4厘米,菇体长度5—7厘米,菌柄不带残渣,有少量菇裂边,含水量80%一85%,无其它任何异常情况。

等外菇:市场上等外菇视同平菇,菇盖直径超过4厘米,菇脚较长,容易裂边。未经过分级的秀珍菇也视同等外菇。

2.8病虫害管理

无公害栽培秀珍菇的病虫害管理贯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综合治理的原则,以生物防治为基础,物理防治、人工防治相结合,科学合理地选择高效、低残留的化学药剂。首要的是搞好生产场地环境卫生治理,在科学选址的基础上,生产前对生产环境全面消毒、杀菌、除虫,消灭老鼠、白蚁,生产人员必须严格按标准操作,防止人为污染。生产中使用的化学药剂必须符合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要求,大力提倡使用生物农药,出菇期可在菇棚内架设诱杀灯或诱杀板,以物理方法诱杀蚊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