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语

位置:首页 > 致富周边 > 科普

中药材川芎的育种及栽培技术

科普2.22W
中药材川芎的育种及栽培技术

中药材川芎适宜于山坝地的沙质土壤(油沙田),过沙的冷沙田,过泥的二潮田,白增泥田均不适合。前作物须栽早稻,早稻收获后即栽川芎,才不误栽种时间和充分发挥土地利用率。芎苓种子的好坏,对川芎的品质与产量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必须选择好的芎苓子做种。芎苓子以生长于高山区阴山地带的苓杆子,大小适中的正山系较好,大山系和细山系也可适当搭配使用。至于阳山生长的芎苓子,只要是健壮无病虫害的也可以作种。每667㎡用芎苓40kg左右,耕种前把芎苓子在阴凉的地上摊开放7~10天,剔去有虫孔及节盘中空或节上无芽的芎苓子,留下好的作种。

育种技术

1、浸种:将选好的芎苓子,放在烟筋水中浸泡,杀死藏于苓杆子的绵虫。其办法是用1担重约40kg的水煮沸后盛在水桶内,放人2.5~3kg烟筋,盖上木盖,等到水的温度下降至不烫手时,用手在水里揉搓烟筋,泡l天后,即将芎苓子倒入水桶内浸泡30分钟,藏在苓杆子内的绵虫即全部被杀死,取出芎苓子晾干水气,然后下种。

2、育种:川芎在平坝地区栽培,川芎的种却是在高山区培育山川芎,利用山川芎的茎在平坝地区繁殖川芎。在立春前后10天内,由平坝区挖出一部分健壮的抚芎(这时川芎尚未成熟,距离收获期尚有3个半月左右,地上茎叶已全部枯萎,只有地下根茎叫做抚芎),每667㎡可挖150~300kg,移到山区作为培育山川芎的种茎。山川芎宜在黄泥土壤,气候湿凉的阴山地区栽培(据药农经验,阳山地区也可栽培,但由于气温高,虫害严重,常咬去茎上节盘的芽,即不能种)。行距34cm,株距27cm。667㎡用抚芎150~250kg。底肥用草木灰300~350kg,在春分、谷雨各施追肥1次,用猪粪水3000~5000kg。中耕除草1~2次。小暑成熟,挖取除去叶子,地下根茎叫山川芎,每667㎡可收干川芎50~75kg,可作药用,质量及价格均次于平地川芎。山川芎的茎叫苓杆子,割下后一束一束的捆好,铺上稻草,放在阴凉的山洞里15~20天,立秋后取出,按茎秆的大小分成3类,最大的叫大山系,最小的叫细山系,大小适中的叫正山系,然后再分别割成3.3cm的小节(每枝茎切成6~9节),每节上面保留1个节盘,叫芎苓子。再将芎苓子移到平坝地区繁殖川芎。

种植方法

1、整地:早稻快要收割的时候,即把田里的水放去,让泥土逐渐干燥。稻子收割之后立即整地做厢。由于川芎是浅根作物,根人土7~10cm,为防止肥料渗到土壤下层,一般均不犁地,只用锄头把泥土挖松约10cm深,同时将稻桩锄碎压入土中,然后再开厢沟,做成宽170cm,高20~23cm的厢。

2、栽种:在立秋后7天内下种最适当。选择晴朗的天气,一边做厢,一边挖窝下种,趁泥土湿润的当天做完,雨天及泥土过分潮湿时,就不要栽种,以免影响出苗。将芎苓子顺放在浅窝中(窝深约2cm),1窝1个,然后浅盖一层堆肥,再稀疏的盖上一层稻草,以减少强烈日光照射和避免暴雨打板结泥土,影响出苗。行距按厢上横排计算以34~40cm为适当,株距约20cm,一行栽芎苓子8个。行与行间两端各栽封口苓子2个,每隔10行栽密苓子1行,10个左右,封口苓子及密苓子均作为将来补苗及挖作抚芎在高山区培育山川芎之用。每667㎡除封口苓子及密苓子外,栽培6400~7200窝,如果过密,长出的川芎根茎小,品质不好;如果过稀则总株数减少,影响产量。